新闻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新闻动态>> 正文
剖析经典思想 浸润文化初心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成功举行
发表日期:2025-10-11 12:40 文章作者:熊心 责任编辑:万家悦 审核人:黄晔 肖安琪 来源: 被阅读[]次

本网讯 10月9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在文学楼301教室成功举行2025年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文学院党委书记王银芹、副院长刘怀堂、聂维斌、院长助理李志云、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一起观摩了本次公开示范课,并进行了评课。本次课程由黎晓莲老师主讲,旨在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同时为教师提供“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示范。

课程以“衔接儒家、聚焦道家”为脉络展开。黎晓莲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儒家文艺思想核心——“培养完全人格”“功利主义文学观”以及“言能尽意”,并以“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点明儒道文化的互补性,为深入探讨道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围绕道家文艺思想三大维度,黎老师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在讲解“虚静其心”时,她结合中国画“留白”、苏轼诗句与贾平凹创作典故,对比当今信息过载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冥想”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解读“法天贵真”时,黎老师以《道德经》“道法自然”为根基,结合李白、陶渊明诗风及《红楼梦》人物对比,抛出“文学为何推崇‘真’”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

课堂互动环节亮点十足。剖析“言外之意”时,黎晓莲老师先以《道德经》“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点明道家对语言局限性的认知,再邀请学生现场朗读《静夜思》并对比英文译本,感受“诗是翻译后失去的东西”的韵味;随后结合戏曲“挥鞭为马、划桨为船”的虚拟表现手法,以及林黛玉临终“宝玉,你好……”的未竟之语,引导学生体会“无声之处胜有声”的境界。学生们踊跃举手、各抒己见,观课教师亦被热烈氛围感染,不时点头赞许,沉浸式感受课程设计的巧思。

评课环节,院领导和老师们从多个维度肯定了课程价值。副院长刘怀堂从教学方法切入,赞赏课程通过《静夜思》对比朗读、戏曲手法分析等互动设计,有效紧扣“言外之意”的知识点;其采用的“问题链+案例群”模式,为破解课堂互动流于形式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副院长聂维斌肯定了课程“衔接儒家、聚焦道家”的内容脉络,认为丰富案例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优秀范例。院长助理李志云则聚焦教学逻辑的现实意义,指出对“法天贵真”的解读关联了当代对“真诚”的追求,成功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桥梁,其经验具备可复制性。

最后,党委书记王银芹对课程进行总结点评,他高度肯定课程整体价值,认为其以儒道思想为贯穿线索,成功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尤其“虚静其心”结合信息过载现状的设计,让传统文化转化为指导学生生活的智慧。他希望文学院围绕此类优质课程搭建资源库,进一步推广“以文化人”的教学思路,助力全院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这堂思政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道家文艺思想三大核心,更通过“古为今用”的方式,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也为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范例。未来,文学院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教师教学的能力提升,以课堂启迪智慧,以研究促进教学,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浸润更多学生,实现“以课启智、以研促教、以文化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