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10月9日下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在文学院201会议室召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中文系主任黄晔主持,文学院党委书记王银芹教授、副院长刘怀堂、院长助理李志云出席会议、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主持人黄晔明确此次会议旨在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具体融入点、价值、融入方式方法及现存问题与对策展开交流研讨。

随后,黎晓莲老师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结合专题 PPT 作深度分享,系统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实践。她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该课程蕴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丰富思政元素,是价值引领的优质载体。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学生知识碎片化、学习诉求兼具功利性与成长性、思维成熟的学情,传统教学思政育人成效不足,构建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她提出四大改革路径:重构 “素养本位” 教学目标,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整合 “专题与比较” 教学内容,建立 “经典文本 + 思政元素 + 现实观照” 体系;创新 “情境 - 问题” 探究与项目式学习方法,借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优化 “过程性与综合性并重” 考核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估学生素养。目前该模式已显成效,能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知识、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同时,她提及项目面临考核指标优化、教师能力差距、学生两极分化等困境,并明确未来四大突破方向:数字化赋能开发 “智能助教系统”、构建 “梯度化” 任务体系、开展长期追踪研究完善评价体系、深化 “校 - 地 - 企” 合作拓展实践场域。

在研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们围绕课程思政融入的自然性、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核心问题形成诸多共识。在思政融入的尺度与方法上,老师们普遍认为需追求“自然无痕”的融入效果,既要避免思政元素碎片化,又要挖掘经典文本中的高分值启发点,可通过古今对话、家国情怀唤醒等方式,将文化自信、人格修养等思政内涵具象化到作业成果展示、课堂互动中,同时关注“爱国”等概念的古今差异,实现价值引领的准确性。在教学模式与评价改革上,大家提出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如开发非遗文化+文艺思政案例模块、打通经典古诗文思政链,通过项目式学习、“情境-问题”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考核评价需注重过程性与综合性,结合知识掌握、合作表现、考勤情况等维度实现多元客观评价。

院长助理李志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他指出黎晓莲老师分享的方案在课程架构、设计细节及数字化融合上尤为完善,希望各位教师重点学习其系统思维与实践路径,注重课堂细节打磨及学生活动的形式创新与支撑保障。

副院长刘怀堂进行再动员,他表示课程思政既是研究行为也是实践行为,要聚焦问题解决、突出建设亮点、狠抓实践落实,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区别,以积极态度应对建设过程中的各类挑战。

最后,党委书记王银芹教授作总结讲话。他高度肯定了各位老师的认真态度与充分准备,认为此次教研活动组织扎实、成效显著。他赞同黎晓莲老师关于课程思政的系统思考,着重强调课程思政要以“向善”为核心导向,实现自然融入、不留痕迹的育人效果,同时表达了对文学院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殷切期望。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形成重要共识。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在今后教学中持续深耕课程思政,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德才兼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